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座谈文集】宗鹰: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民心民情民意的必由 [复制链接]

1#
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民心民情民意的必由
――“汪辜会谈”的启迪
(为大芝加哥中国和统会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座谈会而作)


宗鹰

举世瞩目、两岸震惊的“汪辜会谈”,似乎一转眼过了20年有半。此时举行纪念活动意义既现实又深远。回顾二十年往途路程,举目两岸和平发展现实,放眼未来中国统一前景,感受良多良深。在多方面的感受中,最为萦绕我心头的就是两句话: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民心民情民意的必由。试抛砖引玉,向同仁同胞请益。

肇因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而又反过来启动历史发展新态势新潮流,我感受中最深刻。

1993年4月27日,“汪辜会谈”作为海峡两岸政府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首次会晤在新加坡举行。从时间、地点到会晤本身,似乎有点偶然性,其实具有紧迫的深刻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性。无论从中国发展情势、台海两岸情势和世界发展情势来说,中国和中华民族都面对历史新挑战,也面临历史的新机遇。中国从「站立起来」,到开始走向「富强起来」,孙中山先生等中国革命先驱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面临获得千载难逢的特好时机。能不能把握好这个时机,夺取“振兴中华”的新胜利,关键在于摆脱中国人由于自身原因和外来影响而延续多年的“内斗”,刻不容缓地突破由于国共内战的延续造成两岸的“隔离”和“冰封”。

历史使命、现实课题,摆在两岸民众、政党、权力机构面前。以高瞻远瞩的智慧,以突破龙潭虎穴的勇气,担负起历史使命,回答好解决好历史课题,是两岸在多方面多形式接触基础上举行“汪辜会谈”的必然。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成为“汪辜会谈”的基础。

“汪辜会谈”是分隔40多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尽管只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意义必然更广更大更深远。汪辜在会谈前的握手,象征着“分隔”的两岸的首次握手。正如当时陪同汪道涵参与会谈的国台办副主任、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所说:“当两位先生隔着长方形会议桌相视而笑,相互伸出手——终于实现了两岸高层人士40多年来的首次握手。那种经过战乱后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握手言欢的场面,让我有一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此次会谈本身就是重大的历史突破。大陆早已向台湾招手,推动和谈。多年来,台湾当局虽逐步开放了两岸之间的各项交流,但一直被限制在民间、间接和非政治范围。台湾当局坚持与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好比自我封闭的大铁门。汪、辜作为双方高层人士,而且都获得双方高层授权,这表明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变得名存实亡。“不妥协”其实也在松动。“汪辜会谈”使两岸建立起了制度化的沟通管道和“联线”、“热线”,并对一些基本和较重要的问题,正在或准备协商解决,使得今后的两岸关系发展能朝着更加健康和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历史的突破,推动历史的前行。当时双方共达成的《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为此后两岸“两会”协商签署18项协议,达成两项共识,奠基开路。尤为重要的是,固然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汪辜会谈”,但是“汪辜会谈”又真正催生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有过尽管波折,但“汪辜会谈”的成果、道路和精神,为国共两党高层会晤,两岸密切交流合作、两岸人民频繁往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孙中山先生曾书“猛进如潮”匾额,就是勉励国人顺应世界潮流、历史潮流而猛进。

顺应两岸民心民情民意,而又反过来增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识,紧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感情,我感受最真切。

孙中山先生曾多次在演说或有关文牒中,以“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思想昭示革命大义,“策励各同志益加奋勉”,并激励广大民众。应乎人情,合乎人群之需要,就是顺应民心、民情、民意。这是实实在在地深切地心通心系民心、民情、民意,而不是那种表面的“民意调查”。

我来美之前,对两岸民心民情民意有粗浅的感受。来美之后,结交不少在美台湾同胞,感受有所加深。出席柏林大会、华盛顿大会、东京大会、莫斯科大会、澳门大会、香港大会,直接接触不少岛内台湾同胞,感受更为加深。

犹记得,一九七九年元旦清晨,一声震世雄唱,一声动情呼唤。《告台湾同胞书》,是政治文献,又似亲情家书,借着电波广传。人在广州家中,先是惊诧,“和平统一”,取代了“解放台湾”。继而恍悟,揭开新幕,历史转折。

1985年底移民美国,在芝加哥直感台湾同胞心底波澜,始于品味著名诗人非马《醉汉》的诗句。“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腳/十年/母親啊/我正努力/向您/走/來”。自幼離別母親随父赴台,后来留学美国。先是隔峽思亲﹐后又隔洋思亲。历经二﹑三十年思念﹐才同母亲重聚。时空酿成的乡念﹑亲情,怎能不回荡着“万里愁肠”呢﹖

个人情怀具有普遍性。无法忘记,广西一位白发老婆婆,与跪在面前的“西装友”儿子相拥痛哭。儿子五岁随父亲去台后,两岸音讯断绝。父亲再婚后,千方百计把儿子送到美国留学。临终叮嘱,一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后,立即回家乡寻母。无法忘怀,一位台湾“老兵”给大陆亲人的“悔罪信”。被败军挟裹着撤到台湾最初几年,不沾酒色,要为妻子儿女“保持洁身”。后来受到大陆“民不聊生”讯息误导而失望。又过了十年,收心“成家”。终于得知了大陆家乡的良好变化,妻子健在,儿女家庭美满。他自惭对两岸的妻子儿女是“双重罪人”。他何罪之有?一次我在芝加哥华埠街头等车,遇到一位先生。他知道我来自大陆,问我现在大陆是否越来越好,又问叶剑英近来如何,叶选平当广东省长好不好。原来他是广东梅县人,叶剑英同乡。他曾是“国军”团长,在台湾思念家乡和亲人。从台湾来美后,与梅县亲人书来信往,侄子们告诉他生活很好,盖了新房。他万分感慨地对我说:不管甚么党,什么政府,只要让中国富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都支持拥护。

面对这些真人真事真情,才真正领悟《告台湾同胞书》挚情之言:“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拨动心弦,心要真有“弦”,也要善“拨”。说到心坎的话语,把台湾同胞心中真弦拨动起来。

统一理、反“独”志,合乎历史潮流,合乎两岸人心,产生正面回应,掀起了“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和平统一”的潮头和巨流。从芝加哥,到美国和世界各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

我在芝加哥深受两位人士感召。中国和统会创会顾问陈济明,从大陆到香港,又到台湾读书。身在台湾,一方面并不感到如同某些传媒所说那样民主自由,一方面深切感到两岸隔离造成台湾同胞的心痛。辗转来美,受到中国大陆国际声望影响,促进中国恢复联合国地位,推动中美建交,领头“反独促统”。芝加哥和统会创会会长林恒黎,出身地道的台湾林姓望族,当年出于对残酷统治失望、反感、不满,宁学日语也不学国语。来美留学第一个大转变就是努力学习普通话。他深感,“人的爱国思想感情,就从热爱和使用祖国语言开始。逐渐我对祖国大陆了解加深。而且我们这些台湾人在美国渐受尊重,究其因,我们也是中国人,我们个人地位也随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1985年6月,在参加北京举行《大陆与台湾学术研讨会》,受到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回美后,与几位台湾同胞发起创建芝加哥中国和统会。侯大正接任会长之后,我有机会经常与他和夫人徐泰生交往。侯先生不但是国民党人士后代,而且自己也曾参加国民党。侯太也出身于国民党人士世家,但是他们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到大陆经商,与大陆官方和民间交往,坚决支持中国统一,反对“台湾独立”。他们深感两岸分隔的痛苦和不幸。我时时受到他们的中国心感发。

  极端“台独”及其国际的支持者、怂恿者,惶恐惊慌而极力阻遏和逆转。适得其反,“抽刀断水水更流”,民族血脉割不断,炎黄之心逆不转。历史反而把不同理念人们推到反独的共同战壕。芝加哥的许多国民党人士和传统侨社,揭竿而起,反李登辉、反陈水扁、反“台独”,高喊“我们不要台独”、“我们要做中国人”。南加州一位中文学校校长,是老国民党后代,公然发出呼声:“所有国民党及其他反台独人士一定要团结起来”,“使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方向”。

  更震动我心灵的是,大西洋彼岸也传来“台湾人”的中国情。拙作《岛内大分裂海外强震荡》1996年 2月香港《镜报》发表后,一封署名“居英一群来自台湾的学生、教师、工商业者、科学研究者及医师”的航空信写道,“我们痛心疾首,我们要哭出血来了!我们大声呼喊:……凡有血性有良知的爱国炎黄子孙,快起来一致声讨(台独)。” 

  从世纪之交到21世纪十年之间,全球华人华侨,“反对台湾独立,推动中国和平统一”的洪流汹涌澎湃。我有幸在柏林大会、华盛顿大会、东京大会、莫斯科等等全球大会上,近距离感受背景、政见、主张显然各有不同的“台湾人”的共同一颗“中国心”:“台湾人是中国人,同根生,血脉相承。”

我在“汪辜会谈”之前这些感受,让我理解“汪辜会谈”完全顺应两岸民心、民情和民意;我在“汪辜会谈”之后这些感受,也让我深悟“汪辜会谈”进一步焕发了两岸民心、民情和民意。两岸同胞团结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日益成为两岸最强烈最凝重的民心民情民意。

纪念“汪辜会谈”,最根本的就是,记取和弘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两岸民心民情民意的精神。民心深深粘附着民情而凝成正义的厚重的民意,这是推动两岸历史发展的强劲发动力。任何政党,任何政权,任何人士,任何同胞,唯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两岸民心民情民意,才能发挥作用,显示力量。任何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任何违两岸民心民情民意而行,都注定失败。

纪念“汪辜会谈”,最重要的就是,记取和弘扬其开启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沟通模式。“汪辜会谈”奠基于“九二共识”,突破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沟通模式,如今已经演绎发展为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继续
推进这条唯一正确的康庄大道,才能造福两岸人民,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完全统一。

纪念“汪辜会谈”,最紧迫的是,记取和弘扬“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促进合作”的精神,与时偕进,促进两岸协商不断获得新进展、新成果。两岸协商已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两岸关系已经进入“深水区”。各项交流事务日益无可避免地涉及双方政治制度、司法体系、政策法规,甚至涉及两岸公权力部门的称谓。政治谈判、政治关系显然滞后的态势,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槛和碍力。祖国大陆明确提出了一个新的紧迫的历史课题: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依照我的浅见,这个课题包括两个关联的侧面,既有利于未来的统一,而又适应当前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概而言之,在共同坚持两岸“一个中国架构”的原则,和反对“台独”、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弹性与包容的阶段性和过度性政治议题探讨。我们身在海外,不是两岸政治谈判的参与者,但可以通过我们特有渠道,发挥我们特别的影响力,助力为两岸政治协商。

(宗鹰    2013,8,15,写于圣地亚哥徜徉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