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侨学网报道】2012年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5月17日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评奖共有美中地区13所高校的22名中国留学生获“优秀奖”,芝加哥大学宋春啸、伊州大学香槟城分校(UIUC)熊枫,以杰出科研成就获得“特别优秀奖”。UIUC,西北大学,是本次评奖中获奖学生最多的高校。
获奖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为师弟、师妹提供如何平衡学业与感情生活的建议,以亲身体验为中国科研、学术界提供有益建言,来自获奖者父母的录像短片令人热泪盈眶,本届颁奖典礼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获奖学生们与总领事馆嘉宾合影
五位获奖学生加入小组讨论。本次活动由芝加哥大学学生会主席周晶、吴靖担任主持
熊枫,“特别优秀奖”得主,UIUC学生,湖北武汉人,从事纳米技术研究获得专利
获奖人梁铮铮,UIUC学生,在蜜蜂基因研究领域成就突出
获奖学父母的录像,非常感人。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到哪里,就关注哪里的天气预告与时事新闻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赵卫平总领事,西北大学副校长约瑟夫沃许(Joseph Walsh), 总领事馆教育组陈维嘉参赞、刘强领事等多位嘉宾出席了当日的活动。赵卫平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国家设立「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新时期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留学工作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奖学金颁发的主要目的,在激励广大自费留学人员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积极为国家服务。而国家也藉此对广大自费留学人员表达关怀和重视。
赵卫平总领事向24名获奖留学生表示祝贺,指出他们是广大中国留学生的优秀代表,更是芝加哥领区全体中国留学生的骄傲。赵总领事还贴心提醒广大留学生们出门在外,在努力学习之外,一定要注意资深安全及健康。西北副校长瓦许、教授马金(Chad A. Mirkin)及华裔教授黄永刚、孙诚等人,都在典礼中,肯定中国留学生的杰出表现。
当天的颁奖典礼上播放了获奖者父母从中国传来的录像。众多获奖者的双亲,在向自己的优秀儿女获奖表示祝贺、表达勉励之余,还有令人热泪盈眶的感情流露,比如当初在机场挥泪送别孩子们,心疼孩子们整天泡实验室引发身体过敏,越洋电话体现的亲情与思念,令在场不少留学生潸然泪下。这些精心制作的录像,艺术水准非常之高、感染力极强。父母们在祝贺儿女获奖、勉励他们再攀高峰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已成家的孩子们“想饱孙子”的愿望,让全场笑声阵阵。
获奖留学生们
西北大学华裔教授孙诚发言。本届奖学金,有五名西北大学中国留学生获奖
女博士撒妮雅(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给师妹们建言:找男朋友和读博士一样重要。
UIUC留学生熊枫发言。本届评奖,有五名来自UIUC的留学生获奖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赵卫平总领事发言
在隆重颁奖典礼之后,西北大学孙昕、芝加哥大学宋春啸、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撒妮雅、伊州大学香槟分校熊枫、圣路易大学杨兴这五位获奖者,还上台参加小组讨论,就当初为何选择留学美国、毕业后的打算、留学生活等话题进行讨论。
撒妮雅作为一位女博士,就学业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向师妹们提供有意建议。撒妮雅表示,攻读博士学位,往往意味着99%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很少有社交时间,很多女博士没有男朋友就是这个原因,她特别提醒师妹们要注意平衡学业与感情生活,强调“找男朋友与读博士一样重要”。
小组讨论还包括为中国学术、研究界提供建言的话题,大家凭各自经历体验,踊跃发言,指出国内在学科间交流应交流,不同科研部门不应该太看重第一作者的署名;美国这边学业之外的诱惑比较少;学术圈知名教授、专家都不摆架子,是真心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等。对于将来的打算,大部分小组讨论者都倾向于毕业后继续在美国从事一段科研工作,然后再看回国发展的机遇。
文艺节目,IIT 干部进修班学生家属、著名歌唱家马亚囡演唱歌曲
哥伦比亚学院教授张新亚,演唱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
阳光舞蹈团的精彩表演
可爱的小朋友
可爱的小朋友
阳光舞蹈团的精彩表演
本次颁奖典礼,是由总领事馆教育组主办,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州理工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共同主办。精彩的文艺表演也是本届典礼的一大特色。哥伦比亚学院教授张新亚,当天为大家清唱歌剧《花之歌》,表演京剧选段《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西合璧的曲目让现掌声阵阵。由“阳光舞蹈团”带来的《春天的花朵》舞蹈,让颁奖典礼在绚丽欢腾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获得特别优秀奖的两名中国留学生,各获1万美元奖金,其他22位“优秀奖”获得者,则各自获得6000美元奖金。如何花掉这笔奖金?大部分获奖者都表示将花在亲情旅途方面,要么订机票回国,要么是给来美国探亲的父母买机票。
教育组表示,今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一共在世界各地甄选出489位留学生获奖,今年入选全球一万元特别优秀奖学金的共有5名,其中位于芝加哥领区的有两位,而获得6000元的奖学金则有22位,分别来自爱阿华州、伊州、印地安纳州、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明尼苏达州等各公私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图文:
芝加哥侨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