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在本周二(2月28日)的国会演讲中抛出重磅炸弹,表示将仿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推出“积分移民”制度(Merit-Based)。他表示这种制度将减少低技能移民的流入,省下大笔美元,同时提升工人工资,帮助挣扎中的中低收入家庭。然而,川普所说的”积分移民“究竟会是什么样?新的制度又会怎么影响美国的就业与移民形势呢?纽约时报特别撰文对此进行了浅析。
纽约时报援引美国移民与工作组织(ImmigrationWorks USA )主席
雅各比(Tamar Jacoby)的话指出,将低技能移民拒之门外,只欢迎高技术移民以便可以大振美国经济从而提升工人工资,增加家庭收入的想法太过于简单。他指出美国移民政策与经济形势的关系远比川普想的要复杂得多。
美国移民现状
目前美国大多数的移民为亲属移民
纽约时报指出,目前进入美国的大多数移民为亲属移民,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是通过技术\职业移民的途径进入美国的。而通过难民或政治庇护途径移民美国的人数也并不多。
现行的美国移民制度规定,美国公民可以担保自己的直系亲属(包括配偶与幼童以及父母)移民美国,这些直系亲属的移民签证的申请没有配额的限制。同样,美国公民也可以担保自己的非直系亲属(包括兄弟姐妹及成年子女)来美,非直系亲属的移民签证签发则有一定的数额限制。绿卡持有者也可以为配偶与孩子申请绿卡。
据统计,2014年有超过100万人获得了美国合法绿卡,其中64%为亲属移民,15%为技术\职业移民,另有13%通过难民身份或政治庇护途径获得绿卡。依据这样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移民的主要方式为亲属移民。一旦最终川普提出的“积分移民”制度实现,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亲属移民。
什么是“积分移民”制度
川普在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会谈时特意向加拿大总理询问了加国积分移民制度的细节。
虽然川普目前没有就他提出的“积分移民”制度做出任何详细的解释,但他在国会演讲中提出将效仿加拿大的积分移民制。川普在2月13日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首次会谈时还特意向加拿大总理取经,详细询问了加国积分移民制度的细节。
据悉,加拿大技术移民采积分制,总计有6项评估因素,包括语言流利度(28)、教育(25)、工作经验(15)、年龄(12)、有效聘雇(10)、适应能力(10)等,每个因素配分不同,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移民成功的几率就越高,而移民的最低门槛为67分。
类似的“积分移民”在美国也并非新鲜事儿了。在2007年曾有一个关于“积分移民”制度的提案在参议院被否决。在该提案中,与职业有关的因素,如教育、技能等被纳入了主要的评分标准里。其中与职业有关的因素分数比例远高于家庭因素。这也就反映了,在“积分移民”制度下,亲属移民将会受到限制,而职业与技术移民的数量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积分移民”制度下,虽然鼓励了大量的职业与技术类型移民,但这些职业移民们的亲属却被排除在外。该制度严格限制了职业移民们的亲属获得绿卡的数量,任何可能依赖政府福利的亲属移民都可能会被拒之门外。川普曾在演讲中提出,是否可以经济独立将成为判断移民资格的重要标准。
“积分移民”制度是否奏效
川普提出的“积分移民”制度将对美国劳动市场造成影响
川普曾批评现有的移民政策严重增加了社会福利的压力,尤其抢夺许多低收入公民的社会资源。他指出,如果将移民政策改为“积分移民”将大幅度促进美国经济,提升工人工资。他指出,“积分移民”制度将节省无数的资金,提升工人工资,这将帮助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产阶级家庭,包括许多移民家庭获得收益,他们将非常高兴。
川普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他对现有移民制度对美国劳动市场影响的分析,川普认为,由于现有的移民制度没有对移民就业能力与技能进行评判,导致了大量的低技术移民涌入劳动市场,这严重抢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使得工资标准不能提升。川普指出,低技术移民抢夺了大量只有高中或更低学历的美国人工作,使得这些人很难改善生活。
然而,批评人士却对此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移民政策与劳动市场的关系远比川普想象的复杂。
首先,他们指出,占美国移民多数的亲属移民虽然很大一部分为低技能群体,但他们真正投入到美国劳动市场的人数却是很少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批评人士也认为,拒绝低技能移民,只吸引高技术移民不见得就会提高工人工资标准,增加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前移民局官员
安德森(Stuart Anderson)指出,如果将那些高技术移民的家人拒之门外,不仅不会吸引这些高技术移民,反倒会失去更多的人才。他指出,如果你不允许这些人的家人进入美国团聚,那么他们也不会想来美国。同时,
安德森也指出,美国的雇主对高低技能的工人都有一定数量的需求,认为美国劳动市场只需要高技能人才是错误的判断。
安德森批评川普的政策时说到,新的移民政策应该更倾向于如何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而不是一味地减少低技术移民。
(芝加哥侨学网编译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