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 寄望 同心 同行
作者:岭谈(笔名)
青年,历来被视作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预示着民族的希望,是晨光破晓后八九点钟冉冉的太阳。而自中华大地升起的这轮初阳,无论是当其照耀国疆,抑或逢其远渡重洋,均可谓灼灼其华,昭昭其心。
追古抚今,青年始终以深挚的爱国心,强烈的自信心,开放的宽容心,为曾经衰微的中华民族奋力拼出了一条崛起之路,为白手起家的新生中国倾力开启了一道发展之门,更为相生相隔的海峡两岸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回望,望到的是中山先生上下求索、辗转拼搏的身影,望到的是那群生机勃勃、海外热血青年的身影。革命初萌时,为宣传思想,积蓄力量,组建队伍,中山先生不惜跋涉万里,几跨重洋,远赴欧美日等国,着力启发青年之智,传播革命火种。正是在万里相隔的海外,正是因海外留学生的解囊支持,正是源自与他们思想的交汇碰撞,才让先生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革命的主力军,而海外知识青年更应成为中国革命的排头兵。因此,他多方奔走,宣释理论,呼唤同志,于是便有了1905年比利时、德国、法国、日本四地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的四次“盟誓”,而这四次加盟,堪称“同盟会成立之始”。
同盟会的创立,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海外热血青年用无数双手擎起了罩在广大国内民众头上的那帏暗幕,让革命思潮风起云涌,让革命浪潮势如破竹。中山先生曾就此评说,其时“留东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辛亥革命之伟大,不仅在于其反帝反封建的颠覆性意义,也在于它起于民智,启发民智,更在于它将一群富有青春朝气的海外青年知识分子推向了革命前台,使海外留学生群体警醒并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国家救亡图存的使命。辛亥革命后,许多留学生怀拥济世之才,慨然回国效力。而这一报国热潮在40余年后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再度呈现。
当我们聚焦那个时代便会看到,多年浩劫过后,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家国力贫弱,百废待兴,需要举国民众的振奋努力,也期盼无数海外学成青年的回归报效。而我们的海外中华儿女没有让祖国失望。作为当时中国最近距离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学问、技术的群体,在目睹了西方先进国家繁荣发展和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后,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毅然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放弃在国外经过多年打拼才获得的高薪、高职、高水准生活,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他们将先进的理念吸纳运用,他们将先进的知识传授利用,他们将先进的技术转化应用。他们视自己与国家休戚与共,只因怀揣着一颗声声跳动的赤子之心;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只因愿为新中国开启一道发展之门。
历史在前行,时代在进步。经过数十年发展,现在的中国已跃然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回首过往,国家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离不开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艰苦努力,也离不开海外留学生的倾情贡献。如今,我们在海外的留学生已达数十万,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大陆港澳,来自海峡两岸。这个群体是一笔宝贵的国家财富。他们拥有灿烂的青春,走在通往希望的路上,耕耘着美好的梦想。或许,他们彼此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背景,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他们之间又是如此熟悉,因为有着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中华之根。浅浅的海峡载着无尽乡愁,两岸青年便是那解忧的扁扁小舟。
百年前,中山先生曾对海外留学生寄予厚望:“……除了专门科目而外,(你们)随时随地留心考察研究各国的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状况,以及政治实情等等。这些活的知识于你们学成归国之后,对国家、社会会有很大贡献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矢信矢忠,有始有卒。”
读书,读好书;报国,报家国。这是中山先生留给后世海外学子的遗训,亦是我们须谨记秉承的宝贵财富。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莘莘学子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继往,寄望,同心,同行。